近些年,農產品當神藥,“老神醫”遍地走。有媒體報道,一些養生類賬號活躍在網絡直播平臺,違反國家規定暗中或違法“行醫”,真假難辨,擾亂市場秩序,給消費者和患者帶來危害。
“神醫是個筐,啥都往里裝?!苯陙?,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升,養生、健康類內容在短視頻平臺上比較火熱。特別是當人們罹患疾病或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時,更有可能病急亂投醫。有人說,騙子抓住了人性弱點。但身體健康不是每個人最基本的訴求嗎?與其說是人性弱點,倒不如說是騙子利用人性最善良本真的一面。
如果說電視時代“神醫”們的營銷對象多是老年群體,那么短視頻時代他們瞄準的對象年齡層更廣了。我國人口基數龐大,上當者只有萬分之一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,危害不可估量。是藥三分毒,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,“千人一方”“包治百病”,實際上可能沒有治病救人,反而會延誤病情。
作為時興的信息傳播媒介,短視頻平臺不能成為“神醫”們的江湖,這亟需強化各方責任,加大科普力度,提升監管實效。一方面,直播平臺要守土有責。標著初級農產品的藥材,在直播間里被夸大為能治多種疾病的“神藥”;身著白大褂的老人,配合著主播在一旁稱藥、打包……商家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,平臺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要當好把關人,在內容審核和流量扶持上慎之又慎,別讓一些網絡主播什么都能播,什么都能賣。
另一方面,監管要長出“牙齒”?!吧襻t”身處舞臺前,尚且能夠被看到。那如何揭開幕后產業鏈,有效規范他們的經營行為呢?這就需要激活法律法規的效力,鼓舞執法隊伍的干勁,建立適應網絡銷售特點的投訴、取證機制。去年,國家衛健委等九部門聯合出手,明確“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、身份之便直播帶貨”,實際上就是給所有醫護人員下了一道直播帶貨禁令。那么醫護人員在直播間出鏡,如何區別帶貨與正常的健康科普也需要有更細化的規定。
“神醫”騙局屢打不絕,根本上還是由于違法收益大于違法成本。因而,需要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、制度和手段,加大打擊力度,形成震懾效應。當然,對消費者來說,藥品是特殊商品,與生命安全密切相關,網購藥品時尤需擦亮雙眼,多查查網上藥店是否具備藥品交易服務相關資質。只有多方合力、對癥下藥,才能讓“神醫”騙子徹底下線。
責任編輯:張宇